项目描述

学习者作为参与者的角色,跟随项目讲师进入虚拟的闽台乡村场景,经历对闽南风俗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与学习的过程,从而认识两岸乡村聚落选址的相似点,掌握闽台风格乡村建筑的具体空间分布形态特征,深入挖掘闽台文化同源的特色及其在聚落规划上表现出的特点,最终能合理规划闽台风俗文化村。

(1)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是指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一种有意义的空间,即是由生活与同一地理、文化、经济社会中的人类共同体,通过群体活动,对自身生活中的感情进行提取酝酿后形成的。乡村规划中闽南文化需要在具体的项目中加以体现

(2)维模原理

维模原理是关于本民族文化抵御外来文化侵扰而产生自我维护的功能理论。强调文化子系统的功能是维模(Latency),即文化模式维护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闽南文化在乡村规划中要加强自我保护,并不断在闽台间变得枝繁叶茂,更有生机。

(二)实验内容与知识点、能力点的关联矩阵

理论设计,包括“案例分析比较、案例归纳总结、闽台民俗文化村规划”等三大环节。设计时将成果导向教学、项目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应用于“比较--归纳--规划”的实验流程中,使学生经历问询资料观赏、问询资料分析、问询资料比较、问询资料归纳等学习环节,并且参与评估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学习者个体进行系统分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导向作用,通过表情、态度、提问等行为方式,将课程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传达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知识点与能力点的同时,逐步深入,了解如何将知识点活化并加以应用。

具体实验内容与知识点、能力点的关联矩阵如表1。

表1 实验内容、知识点、能力点的关联矩阵

实验内容

知识点

能力点

聚落选址

空间形态

文化景观

自然与人文环境分析评价

乡村聚落案例拆解分析

形-理呼应探究提炼

根植本土文化的乡村规划

案例比较分析

南安市漳里村

 

 

漳州市埭美村

 

 

厦门市金柄村

 

 

嘉义县新港乡

 

 

案例归纳总结

闽台乡村聚落共通点

 

 

 

闽台乡村聚落文化联结

 

 

 

闽台民俗文化村规划

 

知识点:3个

(1)明确闽台乡村聚落选址的相似点,对闽台古典乡村的聚落选址原因进行合理分析。具体内容包括:①自然环境(山、水、田、植物)②人文环境(耕作方式、宗族、信仰、文化)。

(2)掌握闽台风格乡村建筑的具体空间分布形态特征,能够对聚落中不同的院落形式进行合理规划。具体内容包括:①空间形式(聚落与田地、以宗祠为中心扩散);②院落形式(三合院立面形态构成的量化研究、建筑装饰沉浸式制作体验)。

(3) 通过对具体文化景观的了解,掌握闽台文化的核心,认识闽台文化的特色及其在聚落规划上表现出的特点。具体内容包括:①中心节点景观(戏台、书院、宗祠沉浸建造体验)②日常节点景观(井台与溪边、广场、街巷)。